2021年中国航天领域最新成就有哪些?
中国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包括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首飞成功、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高速再入飞行试验成功、嫦娥五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中国行星探测第一步田文一号火星探测任务、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前半年建成开通,通量宽带卫星系统建设启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
2021年4⽉29⽇,中国空间站天和核⼼舱成功发射升空。随后,它先后与天⾈⼆号和三号货运飞船、神⾈⼗⼆号和⼗三号载⼈飞船对接,共计6名航天员先后⼊驻,标志着中国航天正式进⼊空间站时代。
2021年10⽉14⽇,我国成功发射⾸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它的重要使命是研究⼈类这唯⼀可以依靠的宝贵恒星——太阳。
中国航天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航天事业起始于1956年。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太空,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中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人组成。
2021年10月17日,航天发射次数一年内“首次突破40次”。 2021年执行了55次发射任务,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2021年12月13日,“2021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发布。“中国航天”在其中 。
中国航天最新成就
2021年,中国航天又迎来了突飞猛进的一年,在载人航天、火星探测与月球探测等领域均取得了重大成就。今天我们就来“盘一盘”这一年以来中国航天取得的十大成就吧。
1、天上有“宫阙”:中国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
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升空。随后,它先后与天舟二号和三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二号和十三号载人飞船对接,共计6名航天员先后入驻,标志着中国航天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按照预定计划,天宫空间站还会在2022年迎来两个实验舱和数次天舟/神舟对接任务,从而完成全部建设。
遥想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方才正式起步。29年的不懈探索,让“长征”、“神舟”、“天舟”和“天宫”等一系列浪漫的名字逐渐变成现实。如今,中国终于要拥有自己的“天上宫阙”,“天神”航天员们自由天地往返,让中华文明古老的飞天神话从梦想照进现实!
2、天上有“神仙”:空间站应用达到新高度
建设空间站是人类载人航天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的里程碑事件,是人类工业文明的巅峰之作。它能促进航天、甚至很多相关制造业的发展,是任何一个航天大国技术发展的必经之路。
天宫空间站,不仅工程意义显著,对于提升我国整体科学技术水平有着重要意义。相比较此前载人航天任务主要为实现技术的逐个突破,天宫空间站则到了技术投资“大丰收”的阶段,更强调科学探索与实际应用价值,打造我国探入宇宙的“太空实验室”。因此,天宫运行第一年也见证了我国载人航天和科学应用事业的突飞猛进。
例如,天宫空间站的航天员们已经实现了四次高难度的出舱行走,每次持续时间6-8小时,远长于2008年神舟七号实现的20分钟出舱行走突破。并且王亚平也迈出了中国女性进入太空的“第一步”。目前,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正驻留太空,他们预计工作约六个月时间,必将打破中国航天员最长滞空纪录。
此外,空间站还实现了快速交会对接、径向对接等多项技术突破,大大增强了相关技术性能。在具体应用方面,空间站的科学实验类型和数量也将远超此前所有任务的总和。在航天科普方面,天地互动的“太空课堂”也在数以亿计的学生脑中埋下了航天的种子。
3、祝融号“下凡”:中国火神踏上火星
2021年5月15日,在经历了296天的太空之旅后,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所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及其着陆组合体,成功地降落在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南部,实现了中国航天史无前例的重大突破:天问一号,成为中国首颗人造火星卫星;祝融号,成为中国首个火星巡视器(火星车)。祝融,源于中国古老神话中“火神”的名称,成功踏上了火星!
目前祝融号已经超出了预定的三个月工作时间,仍在火星正常工作。它已经行驶了超过1400米,每一步都是中国航天在火星探测史上的新纪录。祝融号也在源源不断向地球发送揭示火星奥秘的各类科研数据,还成为了国际科研合作的典范,与欧空局火星快车任务进行在轨通信中继测试,实现了中欧在火星的“太空握手”。
4、羲和号升空,中国进入探日时代
2021年10月14日,我国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它的重要使命是研究人类这唯一可以依靠的宝贵恒星——太阳,深入了解它的磁场起源和演化、高能粒子的加速和传播等重要物理过程,让我国正式迈入探日时代。
羲和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太阳神之母的名字,用这个如此特殊的名称形容一个探求太阳起源的卫星可谓浪漫无比。除此之外,另一太阳神话的主角“夸父”也在酝酿之中,它将是个24小时面对太阳的太阳天文台,为我们揭示太阳的一举一动。
羲和探日,夸父追日,是中国航天对太阳研究过程中撰写的新神话。
5、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火箭发射突破纪录
2021年,中国火箭共计实现了55次发射,不仅位列世界第一,也助力人类航天突破了史上最高火箭发射纪录。其中,长征系列火箭发射次数突破400,全年实施48箭、103颗航天器,发射任务创年度新纪录。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从第1枚到第100枚,用了37年;到第200枚,又用了7年;到第300枚,用了4年多;而到第400枚,仅用了2年多。在2021年的密集发射任务中,两次发射最短间隔仅4个多小时,更是实现了7天内密集实施4次任务的连战连捷。随着数量的快速提升,所发射的载荷质量和数量也在攀升,这些都是中国航天突飞猛进的最直接证明。
长征火箭的名字来自《七律·长征》一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长征并未完全结束。该诗描述了长征期间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最著名的一句是开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未来,长征依然会继续行进!
6、长七甲归来,长征火箭历史性扩容
在经历了初次发射的挫折后,长征七号甲(A)火箭终于在2021年3月11日王者归来,并在12月23日再立新功!长征七号甲火箭是在长征七号的基础上扩展而来,吸收了金牌火箭长三乙的优点,实现了三级半构型。长七甲整箭完全使用无毒安全推进剂,专注于高轨任务,它的运力、尤其是同步转移轨道运力一下增加到7吨级,填补了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55吨~7吨之间运载能力的空白。
长七甲采用“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设计理念,很容易实现批量生产和高密度发射。它还首次测试了Ka频段6M卫星数据天基测量技术,直达天链中继卫星,大幅减少了对远望号航天测量船的依赖,也必将逐渐开启长征火箭遥测的新时代。
7、太空烽火台,“天链”链接天地
地球自转对于航天任务的遥测是个巨大的阻碍,当航天器不能被地面和海上遥测站观测到时,就会进入通信盲区。为此,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在35786千米高的赤道上空,搭建一条链接天地的信号中继通路,犹如“太空烽火台”一般,让信息交互畅通无阻进行。
“天宫课堂”顺利进行的背后是天链系列卫星保驾护航(来源:央视)
中国的中继卫星通信系统,其名为“天链”。经过了若干年的建设,天链一号系统终于在2021年7月6日正式收官。与此同时,天链二号系统也已经陆续发星,并在此前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升级。学生们能畅通无阻地参与“太空课堂”,航天员能在太空中使用超级“太空Wi-Fi”,长征火箭和太空飞船能自在遨游太空,这些都离不了天链在幕后的辛勤工作。
8、精彩继续,嫦娥探月实现更多历史性突破
嫦娥三号让人类时隔37年再次着陆月球,嫦娥四号让人类首次着陆月球背面,嫦娥五号让人类时隔44年再次获得月球样本。而目前,更加精彩的突破仍在继续进行。
2021年,中国航天首次公开了嫦娥五号获取的1731克月壤样本,并向国内外科研工作人员发放研究。由于嫦娥五号的发射情况和控制情况几乎完美,它的轨道器部分还有大量推进剂结余,因此它开始完成各种高难度“附加题”。
在把月壤样本送回地球附近后,它于2021年3月15日13时29分穿越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道面,成功抵达距离地球150万千米的日地拉格朗日1点,这是中国航天首次完成这项任务!目前,它仍然在深空中旅行。
不仅如此,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仍在月球背后超期工作,为人类不断揭示这永不可见月面的奥秘(由于潮汐锁定作用,在地球上永远无法看到月球背后的绝大部分表面)。
9、重器初现,载人登月未来可期
中国现有的载人航天主要依托于长征火箭(2F、5、5B、7)、神舟飞船、天舟飞船和天宫空间站,但是它们对于未来载人登月和踏入更远的深空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已经确定未来进行载人登月,并且一系列准备已经就绪,例如新载人飞船试验船已成功试飞、新载人火箭和重型运载火箭已进入密集研发阶段。新型号火箭,成为载人登月的焦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火箭的核心是发动机。2021年,重型运载火箭220吨级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完成首台工程样机,在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1所(京)惊艳亮相,标志着该发动机关深阶段研制工作圆满完成。或许通过对比更能说明它的意义:长征五号是中国现役最强火箭,它的核心液氢液氧发动机YF-77在真空中推力约为70吨,“仅为”新型号发动机的三分之一左右。虽然新发动机推力为三倍,但研发的难度和技术复杂度可远不止三倍。
10、多面开花,中国将走向更远深空
2021年,人类的火箭发射次数已经突破了冷战期间的最高点,这也昭示着一个全新的太空时代正式到来。这个时代机遇,可能远远超过曾经的航海时代、陆权时代和航空时代对目前世界各个强国的意义,作为曾经深受苦难而如今处于伟大复兴中的中华民族,更是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目前,中国航天还在进一步稳步向前。预计在2022年,中国航天将会继续保持高频率火箭发射。中俄也发布了关于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高规格联合声明,意味着双方将会携手踏上月球。嫦娥六号、七号、八号等嫦娥探月四期任务,也已经正式立项。国家航天局也正式宣布,我国将在2025年前后实施近地小行星取样返回和主带彗星环绕探测任务,实现近地小行星绕飞探测、附着和取样返回;2030年前后,实施火星取样返回任务;此外,还将实施木星系环绕探测和行星穿越探测任务。
可以说,这是个星辰大海的时代,中国航天人就是这一批乘风破浪的弄潮儿。他们不仅让一系列华夏神话从梦想照进现实,也在这宇宙的一隅不断缔造出新的太空神话。
2022年中国航天计划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官方社交媒体账号消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2022年计划安排40余次宇航发射任务,将完成载人航天6次重大任务,全面建成中国空间站,还将完成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首飞任务。
据悉,1月4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北京召开2022年型号工作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在会上表示,2021年,全年各项型号任务圆满完成,实现了“十四五”发展的开门红:中国空间站建设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天问一号”拓展了中国星际探索新边疆,宇航发射及飞行试验数量再次刷新历史纪录,计划完成率和经费到款额均创历史最高。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徐强在会上作型号工作报告,总结2021年型号科研生产工作,部署2022年科研生产任务。
报告指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2022年计划安排40余次宇航发射任务,将完成载人航天6次重大任务,包括两次货运飞船、两次神舟飞船和实验舱Ⅰ、实验舱Ⅱ发射,以及在轨交会对接、出舱活动和飞船返回任务,全面建成空间站;完成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首飞任务。
报告显示,全年型号科研生产任务呈现四大特点:一是重大工程任务十分艰巨,发射飞行试验数量持续保持高位;二是型号技术攻关难度大,技术风险识别与控制要求高;三是型号批产交付压力大,科研生产转型升级任务重;四是装备体系化发展要求高,体系工作需统筹推进。
吴燕生进一步就全年型号工作提出要求,要提升中国进入空间、利用空间、探索宇宙的能力,保持住宇航发射及重大飞行试验连续成功的良好态势,推进深化改革,把成本管控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未来五年,中国航天哪些亮点值得期待
运载火箭形成陆地、海上多样化的发射能力,5年来共实施207次发射;
中国空间站建造全面实施,6名航天员先后进驻,开启了有人长期驻留时代;
嫦娥四号首次着陆月背巡视探测,嫦娥五号带回1731克月壤;
天问一号实现中国航天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
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形成体系能力
5年来,重大工程的实施,对我国空间科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带动作用。
比如在历史演化方面,“通过对月球浅层结构的研究,对月球的演化历史,特别是在地质方面,取得了新的认知。”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介绍,通过对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分析和研究,把月球地质活动时间轴从原来大家认为的30亿年推演到20亿年,也就是说月球年轻了10亿年左右,“这些对月球的认知,包括对月球地貌的演化,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刘继忠表示,从物质能量来讲,通过前期研究,发现了新的月球深部物质类型,同时也发现迄今比较精确的宇宙射线能谱精细结构;从空间环境来讲,通过几年科学研究,对月球粒子辐射剂量有了新的认知,得到了新的数值。
“我们还发现月球微磁层,对太阳风与月球相互作用建立了新模型、新机理,通过从空间对地球的观测,也对地球等离子体层的整个活动演化取得了新的认知。”刘继忠说。
基础坚实,未来可期。那么,“十四五”期间,中国航天有哪些值得期待的亮点
据吴艳华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要启动一批新的航天重大工程,包括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测工程,还要论证实施重型运载火箭等一批重大工程,批复以后要接续实施。
“我们要推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一体化协同发展,尤其是要协同构建空间基础设施,包括通信、导航、遥感三类卫星,形成完善的空间基础设施,推广卫星应用,广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为全世界服务。”吴艳华表示,下一步,将统筹规划空间科学探索,发射一批用于科学论证的卫星。同时我们要用好空间站、月球探测和行星探测这些平台,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争取有原创性的科学发现,为人类作出贡献。
划重点 “羲和号”探日成果可期
“羲和号”卫星是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的科学技术实验卫星。在嫦娥五号成功实现月球采样返回,天问一号成功实现对火星的“绕、落、巡视”探测之后,“羲和号”让我国在一年的时间之内,实现了对太阳系中的地球、行星以及太阳探测的全覆盖,奏响了我国深空探测的“三重奏”。
经过三个多月的在轨测试和实验,“羲和号”卫星已经完成了卫星平台技术验证40多次,对太阳进行了探测成像290多次,卫星的平台及有关载荷工作稳定正常,功能和性能满足研制总要求。
目前,“羲和号”卫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和科学实验成果。据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赵坚介绍,一是在轨验证了新型高精度卫星平台的超高指向精度和超高稳定度技术,与传统的同等惯量卫星平台相比,这颗卫星的指向精度和稳定精度均提高了两个数量级。二是在太阳科学探测方面,这是在国际上首次在轨获得了太阳H-α谱线,全日面的H-α波段的光谱图像。
太阳H-α谱线是什么“这是光子与氢原子相互作用后,电子能级跃迁产生的谱线,是太阳爆发时响应最强烈的一个谱线,能够直接反映爆发的特征。”赵坚介绍,以前人类对太阳的观测,H-α谱线只能在地球上进行探测,但因为受到大气扰动,这个数据是不连续、不稳定的。
“现在通过卫星在轨进行探测,就可以去掉这些不稳定因素,对太阳进行高分辨率的观测和成像,可以更加准确地获得太阳爆发时大气温度、速度等物理量的变化,进而建立起太阳爆发从光球到日冕的能量积累、释放、传输的完整物理模型,对研究太阳爆发的动力学过程及物理机理提供关键数据,有望获得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产出。”赵坚说。
关于我国未来的探日计划,赵坚表示,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开展相关的论证研究,将进一步了解太阳构造,确定太阳活动特征,掌握其机理和活动规律,更好地预报空间天气,造福人类。
嫦娥八号2030年前发射
目前国家已批复探月工程四期任务,包括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任务,这三项任务将在未来10年陆续实施。
“我们已经发射的嫦娥四号,落在了月球背面,任务已成功实施。”刘继忠表示,后续还有三次任务。嫦娥六号要到月球的高价值地区进行采样返回,后续还有新的月壤、新的样品返回地球。嫦娥七号主要是对月球极区进行科学探测,特别是对月球的水分布进行探测。嫦娥八号则将实施极区的科学探测以及为科研站后续的关键技术进行验证。
“整个探月四期,我们基本上要达到建设科研站基本型的目标,同时也是为后续我们与国际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打下基础。这些任务我们和国际同行也在密切沟通协调,将一起合作开展相关探测。”刘继忠介绍,比如,嫦娥七号任务已经和俄罗斯的“luna-26”签订了协议,共同进行探测。“按照目前整体研制进展,在2025年前后,我们将完成嫦娥六号和嫦娥七号的相关工作,同时开展嫦娥八号的研制;在2030年之前,要完成嫦娥八号发射。2030年以前,探月四期能够取得预期成果。”
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
“总体来说,像地球的南极站、北极站一样,未来倾向于在月球南极建成地面科考设施,在月轨、月表建设科研实验设施,开展多学科、多目标科研工作。”吴艳华介绍说。
那么,国际月球科研站是什么后续如何开展工作
我国将和俄罗斯共同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我们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俄罗斯规划的相应任务,用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建站之前的勘察工作。我们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设施建设。建设月球科研站就像建立一个小城镇一样,它要有能源系统,要有通信导航系统,要有远程运输系统,要有天地往返系统,还要有地面支持系统。如果考虑到远期有人常驻的目标,还要有生命保障系统。”吴艳华表示,计划2035年以后,根据各个国家、各个组织的科考任务分次到月球上做科考。
“中俄两国航天机构还要向全世界正式发布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宣言,把建设原则、参与宗旨向国际社会发布。”吴艳华透露,总的来说,在任务或者项目的各个阶段,包括建设的各种任务层级,无论是系统级、分系统级还是设备级,还是科学数据共享研究级,包括天地支持级,“我们都不设限,一块儿来建”。
2021年中国在航天领域有哪些成就?
在以“新起点 新征程 新愿景”为主题的2021年中国航天大会上,中国宇航学会发布2021年宇航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
它们分别是:太阳磁场周期性反转与太阳全球磁场探测、星系生态环境中的反馈效应及“重子缺失”问题、利用太空原位资源实现人类长期地外生存、空间准绝对零度超低温热管理技术、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技术、基于核聚变推进系统的空间飞行器设计技术、大空域跨速域高超飞行器气动布局设计方法与技术、吸气式高速飞行器内外流耦合声振环境评估与预示技术、地球同步轨道星地全天时安全通信技术、空间高压大功率发电与电力管理技术。
作为2021年宇航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的发布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 科技 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部长王巍表示,在 科技 创新活动中,尤其是原始创新活动,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显得更为关键。在过去的一年里,世界航天活动持续高度活跃态势,主要航天国家加强太空领域顶层战略规划,积极布局太空资源开发与利用,抢占太空发展制高点和主动权。在航天强国和 科技 强国宏伟目标引领下,我国经济 社会 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航天 科技 解决方案和航天发展创新动力。
此次发布是继2020年中国航天大会首次发布宇航领域问题难题以来的第二次发布活动。作为宇航领域广泛联系一线 科技 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中国宇航学会将宇航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的征集和发布作为重点工作持续推进。学会推荐的问题难题连年入选中国科协组织的评选活动并在中国科协年会发布,撰写的 科技 工作者建议已陆续报送中央及上级单位,参与撰写的相关文献分析、科普作品等已公开出版。
2021年宇航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
1太阳磁场周期性反转与太阳全球磁场探测
太阳活动周期本质上是由太阳磁场的周期性反转引起的,太阳磁场问题进一步制约着太阳物理学科的发展。缺乏观测数据是问题难以解决的关键,需要太阳物理和现代航天技术相结合,打开突破的大门。
2星系生态环境中的反馈效应及“重子缺失”问题
在星系演化过程中存在着超新星爆发或黑洞喷流对环境的反馈效应,由于缺乏观测手段,其物理过程仍不确知。设法精细观测该效应产生的热气体是解开“重子缺失”之谜的关键,对理解星系演化、促进宇宙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利用太空原位资源实现人类长期地外生存
太空原位资源利用技术是人类通过勘测、获取和利用地外天体的天然或废弃资源,走出地球、迈向深空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这一技术突破将催生地外天体采矿、太空制造和太空移民等新兴领域。
4空间准绝对零度超低温热管理技术
空间准绝对零度是指无限接近热力学的最低温度,是粒子动能低至量子力学无限接近最低点时物质的温度。空间准绝对零度超低温热管理技术是面向宇宙微弱信号超高灵敏度探测感知亟需的关键技术。该技术突破将对探测宇宙微弱信号,了解宇宙起源和探寻外星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5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技术
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是航天运输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技术是其关键支撑技术。该技术将为我国可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研制打下坚实基础,大幅提升我国进出空间和控制空间能力。
6基于核聚变推进系统的空间飞行器设计技术
基于核聚变推进系统的空间飞行器是通过核聚变反应获得大推力进行深空飞行探测的飞行器,具有高比冲、大推力、长寿命等显著特点。这一技术将大幅提升空间飞行器的性能,是人类进入月球以远太阳系的重要技术保障。
7大空域跨速域高超飞行器气动布局设计方法与技术
大空域跨速域高超飞行器气动布局设计方法与技术需适应大范围的飞行空域及速域变化要求,是气动设计的关键和难点,也是跨速域高超飞行器所面临的重大共性基础问题。该技术的突破将大幅拓展高超飞行器的活动范围。
8吸气式高速飞行器内外流耦合声振环境评估与预示技术
吸气式高速飞行器内外流耦合声振环境技术的研究将建立精确的评估与预示方法,是保障吸气式高速飞行器实现宽速域、多空域灵活机动飞行的重要基础。该技术突破对于新型吸气式航天运输系统及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9地球同步轨道星地全天时安全通信技术
地球同步轨道星地全天时安全通信技术是实现天地一体化保密通信的重要技术,是未来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在金融等安全等级高和保密时效长的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10空间高压大功率发电与电力管理技术
空间高压大功率发电与电力管理技术是突破人类大规模 探索 太空和利用太空资源瓶颈、支撑未来超大型航天器发展的关键技术。该技术突破将推动载人登月、月球基地建设开发、深空探测、空间太阳能电站等重大空间任务的发展。
校对:张艳
中国航天成就简写怎么写?
2021年,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就,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2021年4月29日,中国成功发射了首个中国空间站的核心舱——“天和”号,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工程迈出了关键一步。
长征-5B Y2遥二运载火箭首次试飞成功:2021年5月,中国成功发射了首枚长征-5B Y2遥二运载火箭,这是为后续中国空间站建设打下基础的重要一步。
中国完成首次火星探测任务:2021年5月14日,中国的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随后开始了对火星环境、地质等进行科学探索的工作。
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成功:2021年6月17日,中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3名宇航员在太空中完成了3个月的任务。
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2021年6月23日,中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实现全部部署,为世界提供了第一个由一个发展中国家拥有、独立建设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成功发射首批自主运营的遥感卫星:2021年7月19日,中国成功发射了首批自主运营的遥感卫星“高分07号”和“高分08号”,将为我国的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这些成就展示了中国在航天领域持续发展和创新的能力,也为未来的空间探索和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1年中国航天日的主题是什么?
中国航天成就简写:
第一阶段:1970年至1987年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继美国、苏联、法国和日本之后,我国成为第五个能制造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卫星
1975年第一颗返回型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4年实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有能力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1987年8月,中国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试验装置,这是我国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首次尝试。
第二阶段:1999年至2012年
神舟一号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并安全返回,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顺利升空。
2011年11月3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完成我国首次空间飞行器自动交会对接任务。
2012年6月18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飞船成功进行首次载人交会对接。
第三阶段:2013年至2021年
2013年4月26日,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首发星——“高分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开启了中国对地观测的新时代。
2015年12月17日,“悟空号”发射升空,是目前世界上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等载荷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宣布,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任务首战告捷。
2020年6月23日,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7月31日,我国向全世界宣告,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
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这是我国首次自主的火星探测任务,是中国迈向深空的重要一步。
2021年1月,我国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天通一号03星送到太空,这是长征运载火箭第358次发射成功,天通一号的发射成功,是我国在2021年的首次发射成功,为全年出征航空发射任务来了个开门红。
2021年6月17日,3名中国航天员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飞天,成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驻人员,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神舟一号
1999年11月20日发射升空,11月21日返回,飞行1天。
“神舟”一号是不载人的试验性飞船。这是“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首次研制型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考核运载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
实验:飞船搭载一些农作物种子,包括各10克左右的青椒、甜瓜、番茄、西瓜、豇豆、萝卜等品种以及甘草、板蓝等中药材。此外,还搭载了有利于心脑血管疾病药物开发的Monascus生物活性菌株。
发射时间: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9次飞行,也是最近3年连续17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火箭起飞约10分钟,飞船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2021年我国取得的重大航天成就有哪些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21年4月24日是第六个中国航天日。2021年中国航天日的主题是“扬帆起航 逐梦九天”,旨在号召社会各界在新时代再启新征程,追逐梦想,勇于探索,争做新时代的追梦人,加快推动航天事业发展,为航天强国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2021年航天日的主场活动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主场活动由开幕式、国际月球科研站双边会谈、第四届中国航天大会、“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公益活动等20余场系列活动组成。4月24日9时,主场活动开幕式正式举行。
开幕式上,国家航天局将发布我国首个火星车名称;公布2021年“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为奖励对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有功人员,中国航天基金会将颁发“钱学森最高成就奖”“航天创新团队奖”等奖项;此外,还将颁发首届“太空探索与艺术创想大赛”邀请赛奖项。
南京市将举办中国航天科普宣传周
从2016年到现在,中国航天日不仅是航天人的节日,更是社会公众每年一次与航天近距离接触、互动式交流的嘉年华。飞天揽月、遨游太空,中国航天梦想的种子、中国航天发展的理念不断地广泛播撒。
2021年航天日期间,除了主场活动,4月27日至5月5日,还将在南京市举办中国航天科普宣传周暨“航天放飞中国梦”科普活动。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吕波介绍,科普区域将展出重大航天工程航天器模型、实物展品,以及科普互动展项。
他说:“科普区域将展示探月工程及月球样品,这也是月球样品实物及嫦娥五号返回舱、降落伞等实物首次在京外展出。4月27日至30日为学生团体预约参观,5月1日至5日社会公众可预约参观。”
以上内容参考 澎湃新闻-第六个“中国航天日” | 扬帆起航,逐梦九天!
2021年我国取得的重大航天成就有:
1、在2月10日19时52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实施火星捕获,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让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迎来“开门红”。
2、在4月29日,搭载空间站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将长度166米,直径42米,重22吨的空间站核心舱送入轨道。
3、5月15日,科研团队利用祝融号火星车传回的数据,操作祝融号火星表面留下了中国的足迹。
4、6月17日,搭载神舟十二号飞船的长征二号,将刘伯明、汤波等首批3名空间站航天员送入太空,这是中国空间站建设阶段的首次载人发射任务。
5、9月17日,搭载3名宇航员的神舟十二号飞船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使得空间站首批宇航员返回地球的任务圆满成功。
6、10月16日,搭载神舟十三号飞船的长征二号火箭,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宇航员送入太空,成功完成第二次空间站宇航员发射任务,并迎来第一位女性宇航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