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是东汉第一个皇帝吗
1、刘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
汉光武帝(公元25年—57年在位),字文叔,南阳郡蔡阳人(今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 [1-2] ,生于陈留郡济阳县济阳宫 [3-5] 。中国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
2、刘玄(?—25年10月)
更始帝,南郡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自称是西汉皇裔,汉景帝刘启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之后,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族兄。
3、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
明世宗朱厚熜出生地湖广布政司安陆州(今湖北钟祥),明宪宗之孙,明孝宗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正德十六年(1521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在位,年号嘉靖。
扩展资料:
刘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职,整治官场风气,精简结构,优待功臣;经济上解放生产力,采取休养生息,大力发展经济;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司马光、梁启超语)的光武中兴时代。
公元23年,刘玄被绿林军在淯水(今南郡荆州)之滨拥立为皇帝,年号更始,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更始帝。同年新朝灭亡,刘玄入主长安,成为天下之主。公元25年,更始政权在赤眉军和刘秀大军的两路夹击之下,土崩瓦解,刘玄向赤眉军出降,献出传国玉玺,更始政权灭亡。
朱厚熜即位之处,通过大礼议逐步掌握皇权。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重振国政,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为隆庆新政与张居正改革、嘉隆万大改革奠定了基础。后期崇信道教、宠信严嵩等人,导致朝政腐败。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壬寅宫变”中几乎死于宫女之手,此后明世宗长期不理朝政,迷信方士、浪费民力,最终激起农民起义。同时蒙古鞑靼俺答汗寇边,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兵临北京城下,史称“庚戌之变”;倭寇也侵略中国东南沿海,“南倭北虏”始终困扰,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朱厚熜
百度百科-刘玄
百度百科-刘秀
光武帝是谁啊
汉光武帝(前6~57年),即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汉高祖九世孙。王莽末年农民大起义爆发,他和兄纟寅乘机发兵,加入绿林起义军。更始元年(23年),到河北活动,以恢复汉家制度为号召,取得部分官僚、地主的支持,镇压和收编铜马等义军,力量逐渐壮大。建武元年(25)称帝。后镇压赤眉起义军,削平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中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东汉光武帝
光武帝(前6——57),姓刘名秀,南阳蔡阳人(今湖北枣阳西南)人,刘邦九世孙,新莽末年与兄刘演加入绿林军,以恢复汉室为号召,于昆阳一战立下大功。刘秀在更始政权中,利用在河北作战的机会,经营自己的基地。更始三年(25年)六月,他在高(今河北柏乡北)称帝,是为光武帝,年号建武。九月,更始军洛阳守将投降刘秀。十月,刘秀定都洛阳。刘秀仍称汉朝,史称东汉。建武三年(27年),刘秀灭赤眉军,又经过十多年的战争,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至建武十六年(40年)完成统一。刘秀建立东汉后,在政治上改革官制,加强对官吏的监察,强化对军队的控制。在经济上,实行度田,把公田借给农民耕种,提倡垦荒,发展屯田,安置流民,赈济贫民。在思想上提倡经学,表彰名节。由于这一切措施,使当时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东汉王朝得以兴盛,史称「光武中兴」。在位三十三年卒。
刘秀(前6—57年),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县西南)人,东汉王朝的创建者,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统帅。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南阳豪富。其父刘钦做过南顿(今河南项城西)县令。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刘秀和长兄刘演发动族人和宾客七八千人起兵反对王莽政权。同年加入绿林农民起义军(参见绿林农民起义战争)。翌年二月,起义军将领拥立懦弱无能的刘玄为更始帝,建立起更始政权,封刘演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
不久,更始帝命刘秀、王凤、王常出征,攻下昆阳(今河南叶县北)、定陵(今河南舞阳县北)、郾(今河南郾城县南)三县;王莽看到起义军已威胁他统治的心脏地区,慌忙派王邑、王寻率领42万军队南下,妄图一举消灭起义军。昆阳被王莽军围困,形势危急(参见昆阳之战)。刘秀以合兵尚能取胜、分散势难保全的道理,说服诸将固守昆阳。不久,留农民军将领王凤、王常率八、九千人守城,刘秀带13骑突围至郾、定陵,调集援兵。他亲率3000人直冲王莽军中坚,杀王莽将王寻,城内守军出城夹击,王莽军大溃。昆阳一战,歼灭了王莽主力。
这时,更始政权内部发生分裂,更始帝杀了刘演。刘秀由于力量薄弱,不敢公开决裂,赶到宛城(更始政权都城)向刘玄请罪,绝不提昆阳战中的功劳,也不为刘绩服丧,饮食谈笑都和往常一样。不久,更始帝封他为武信侯,拜破虏大将军。后来,刘秀听从冯异的计谋,施展计谋摆脱更始帝监控,被获准去河北略地。
当时,河北地区有两股势力:一是铜马等各自为政的农民起义军;一是王郎等的割据势力。刘秀先消灭王郎,扩大了自己的实力。继而打着更始的旗号,采用军事进攻和分化瓦解的手段,镇压和收编了铜马等几十万起义军,控制了河北地区(参见刘秀统一河北之战)。此后,刘秀趁更始军与赤眉军(参见赤眉农民起义战争)争斗之际,坐收渔人之利。他派邓禹率军尾随赤眉军西入关中,以便伺机进攻 ;又乘赤眉军在关中大败更始军之际,派冯异率军攻击在洛阳的更始军(参见刘秀攻关中、洛阳之战)。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刘秀在鄗县(今河北柏乡县北)即皇帝位,定都洛阳,建立东汉王朝。
刘秀称帝后,采取集中力量,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的方略,消灭了关东(函谷关以东)割据势力(参见东汉统一关东之战),继而集中力量对付赤唇起义军,派邓禹在关中与赤眉军周旋,又派冯异到华阴、湖县(今河南灵宝县西)一线阻击(参见湖县之战)。在渑池以东,他派重兵把守新安(今河南渑池东)和宜阳(今河南宜阳西),从南北两面截断赤眉归路。建武二年(公元26年)二月,赤眉军被迫撤出长安东归,落入刘秀预先设置的包围圈中,第二年闰正月,刘秀亲自在宜阳迫降了赤眉军(参见崤底之战)。此后他又挥师西进,消灭了公孙述(参见东汉灭蜀之战)、隗嚣(参见东汉平陇西之战)等割据势力,至公元36年,完成了统一大业。
刘秀在位期间,加强皇权统治,发展经济文化,和抚边裔部族,使东汉出现了“光武中兴”局面,在政治方面,刘秀鉴于西汉王朝权臣当政,外戚篡权的教训。竭力加强皇权。他采取“退功臣而进文吏”的方针,对功臣、宗室和外戚严加防备,不许功臣过问政事,并严禁王子、诸王交通宾客,结党营私。他不设丞相,以削弱三公权力,一切政令通过尚书台发布施行,把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对地方政府,他把自汉武帝以来设置的监察郡县的刺史,固定为地方长官,刺史处理地方政务,可直接上奏皇帝,从而加强了皇帝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在经济方面,刘秀着力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从公元26至38年,前后6次颁布释放奴婢,3次颁布禁止虐待奴婢的诏令,缓和阶级矛盾。在田赋方面,一度实行30税1,减轻农民赋税负担。他还针对人口减少而县级行政机构繁多的现状,实行精兵简政,合并了400余县,削减了许多官吏。为增加政府的收入,刘秀还下令“度田”,在全国范围内丈量土地,并严厉处置了一批掠夺农民土地的贪官污吏。
刘秀在位33年,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病死在洛阳南宫。享年63岁。
汉光武帝是谁?
东汉 光武帝是刘秀
汉光武帝刘秀(前6年-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一说今湖北省枣阳市西南)人,另说今河南省南阳市瓦店人,中国东汉帝国的建立者,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
刘秀为刘邦九世孙,出身于南阳郡的地方豪族。新朝末年国家动荡,各地寇盗锋起。地皇三年(22年),刘秀在宛(今河南省南阳市)起兵。25年,在鄗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所辖的一个县)登基称帝,改元建武,国号为“汉”,史称东汉。此后,刘秀逐步扫平各方势力,最终统一中国。刘秀在位三十二年,社会逐渐从新朝末年的动荡中恢复,故称“光武中兴”。建武中元二年(57年),刘秀逝世于雒阳。
刘秀的军事才能很高。称帝之后遣众将攻伐四方,往往能从前方上报的排兵布阵形势中发现问题,有时因前方不能及时得到纠正,便为敌人所败。此外,刘秀待人诚恳简约,宽厚有信,窦融、马援等均由此归心。
汉武帝 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刘彻十六岁登基, 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范围,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
刘彻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但在位后期穷兵黩武,又造成了巫蛊之祸,为其整体正面形象留下负面评价,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刘彻下罪己诏。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刘秀是什么帝什么朝代
汉光武帝是谁?
1刘彻
2刘秀
正确答案:刘秀
东汉光武帝刘秀,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省枣阳市)人。东汉王朝建立者,汉高祖刘邦九世孙。
刘秀是中国历史上哪一代的皇帝
刘秀是光武帝,东汉朝代。
刘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公元57年3月29日),字文叔,籍贯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省枣阳市西南)。东汉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汉高帝刘邦九世孙,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后裔。于中元二年(57年)二月去世,享年六十二岁,谥号光武,庙号世祖,葬于原陵。
起名来源:
据《东观汉记》记载,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公元前5年1月15日的夜里),刘秀出生在济阳县县城内(在兰考县境内)的一座汉朝行宫济阳宫后殿第二内中。刘秀的父亲刘钦时任济阳县县令。这座行宫原本是汉武帝刘彻所建立的行宫,又称“济阳宫”,自从汉武帝逝世后就封闭着。因为妻子临产没有合适的地方,刘钦也就顾不得许多,让妻子住进了行宫。据说,刘秀降生之时,红光照彻行宫。而在济阳县内,当年又有嘉禾生长,一茎生出九穗。刘钦为此给孩子起名“秀”,因他是第三个儿子,所以字“文叔”。
汉代。
刘秀,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东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后裔。
西汉建平元年,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宫。适逢王莽篡立新朝,倒行逆施,天下大乱,随兄刘演起兵于南阳,号称“舂陵军”。昆阳之战,大败王莽军队。更始帝继位后,命刘秀持节治理河北地区,授大司马,封为萧王。
更始三年,刘秀公开与更始帝决裂,即位于河北鄗县南千秋亭,尊奉汉元帝为皇考,光复汉室,定都于洛阳。经过长达十二年的东汉统一战争,陆续消灭河北、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势力,结束农民战争、军阀混战与地方割据的局面。平定动乱之后,刘秀励精图治。
政治上,提倡“柔道”治国,改革官制,加强尚书台权力,整饬吏治,精简结构,优待功臣;经济上,休养生息,实施度田,发展经济;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气节,开创了古代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司马光、梁启超语)的“光武中兴”时代。
刘秀于中元二年二月戊戌去世,享年六十三岁,谥号光武,庙号世祖,安葬于原陵。
后世纪念:
刘秀死后埋在原陵,位于洛阳市北20公里处的孟津县白鹤乡铁榭村。当地亦称“汉陵”,俗称“刘秀坟”。
原陵,俗称汉陵,又称原陵、汉陵。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临黄河,近山傍水,蓊蔚肃穆。阙门巍峨,气势壮观,神道宽阔,直达陵前,两侧石刻林立、碑碣参差。陵园呈长方形,占地66万平方米,墓冢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1783米,周长487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