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机行业前景如何?
我国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研制、发展挖掘机产品,经过短短40余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挖掘机制造行业发展尤为迅速。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挖掘机制造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挖掘机市场十年来平均以30%速度递增,已成为世界用量最大的市场之一。从目前情况看,我国正处在道路交通、能源水利、城市建设等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挖掘机市场需求量逐年上升,2010年全国挖掘机实际累计销售总量超过165万台,同比增长达到了745%。
国产品牌虽然绝大部分处于中低端市场,目前也正在向中高端市场迈进,如三一、山河智能、柳工等企业已经在中高端市场实现了一定的突破。国内各大企业纷纷扩建挖掘机生产产能,纷纷开辟挖掘机机种系列,试图通过挖掘机市场的快速增长带动企业盈利增长。
整体而言,挖掘机的国内保有量较低,但是产品价格偏高,销售模式中以融资租赁或银行按揭为主,一旦信贷有所放松,挖掘机销量将会是反弹最好的产品。
前瞻产业研究院挖掘机制造行业研究小组分析预测,随着世界中国经济的复苏回暖,房地产以及城镇化建设的加快进行,各吨位挖掘机销售情况也将持续增长,扣除不确定性因素,未来两年我国各吨位挖掘机将以超15%的增速增长。
总体来说,挖掘机行业前景还是很不错的,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有帮助。
工程机械三巨头: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谁更有潜力?
2 稳定性好,能够保证施工安全。
性能评测:
4 维护成本低,维护简单。
4 维护成本低,维护简单。
2 稳定性能:中联挖掘机的底盘采用的是重型钢板焊接,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在施工过程中,能够有效避免机器晃动和倾翻的问题。
2 油耗较高,需要定期加油维护。
营收千亿、挖掘机全球销冠,三一重工是如何发家的?
工程机械三巨头: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谁更有潜力?
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是基建狂魔,但基建更离不开工程机械,工程机械领域的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你认为谁最后谁更有潜力成为机械领域的茅台呢,我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下。
三家企业从股权结构上来看
三一重工的实际控制人是三一重工掌舵人梁稳根,中联重科的实际控制人是湖南省人民政府,徐工机械的实际控制人是徐工集团。
仅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三一重工的经营灵活性更高,因为国有企业受各种制度的影响没有个人企业经营更灵活,也就是说管理效率上要略逊一筹。
从最近的的财务指标上来看(三季度财报)
三家公司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衡量公司核心赚钱能力的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三一重工可以说是遥遥领先中联重科和徐工机械,三一重工的净资产收益率最好,高达2406%,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417%,以及中联重科和徐工机械。
从衡量估值重要指标之一市盈率角度来看,三一重工的市盈率要比中联重科和徐工机械的市盈率要高,虽然从简单的估值角度来看,三一重工看起来好像最贵,中联重科最便宜,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三一重工显然更受市场的资金的追捧。
从收入和净利润角度来看,三一重工最新财务数据显示收入为73424亿元,净利润为1245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426%和3469%;中联重科收入为45244亿元,净利润为568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248%和6341%;徐工机械收入为51287亿元,净利润为243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61%和﹣1940%。
站在相对效益率和成长性角度来看,显然中联重科的数据更为优秀,而徐工机械数据最差,徐工机械显然是增收不增利;但是从绝对值上来看,显然三一重工是最好的。
从三家公司的业务构成上来看
三一重工工程机械产品产品占比整体收入95%以上,其他业务收入占比相对较小。说明三一重工整体的业务思想是聚焦主业发展,尤其是其混凝土设备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一的品牌,另外挖掘机,重型起重机,路面设备等已经成为的中国第一品牌。
中联重科除了传统的工程机械领域外,在农业领域和环卫领域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相信很多城市的环卫机械和农田里的农业机械都可以看到中联重科的身影。
徐工机械是专注于工程机械领域的传统制造商,是产品最完善,最齐全的工程制造商之一。
随着疫苗研发的进度越来越快,世界经济将很快重新回到复苏的进程中来,那么相应的各个国家也都着手通过各种方式来恢复经济,而拉动基建领域将会对经济产生明显的刺激,而且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不仅仅是我们国家对大基建十分重视,国外也同样重视,尤其是欧洲老旧的基础设施建设更需要大量的工程机械设备。
而我们的工程机械三巨头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海外市场占比均不算高,那么将来谁能够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做的好,谁就可能实现快速的增长。
就目前来看,三一重工的各项数据总体上在三巨头当中是最优秀的,同时在智能制造方面也是领先于另外两家巨头的,所以二级市场的股价表现也说明三一重工无疑是最受市场追捧。
而中联重科在巩固原有传统机械的同时,积极在城市环卫领域和农业领域拓展,尤其农业领域我非常看好,因为中国的农业自动化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机械普及率低,那么也恰恰说明了农业机械领域孕育着巨大的机会。
徐工机械作为老牌的工程机械大哥,近些年与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相比,确实很多地方落后了不少,但是徐工机械底蕴丰厚,相信在未来市场中会越来越好。
就投资价值角度来说,我认为排序应该为:
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
就发展潜力角度来说,我认为排序应该为:
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徐工机械
以上的排序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你们认为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哪个更有投资价值和潜力呢?
三一混凝土机械:自主研发突破瓶颈
2020年三一混凝土机械在全球排名第一,份额超过60%。在1994年刚开始跨入工程机械领域时,三一还只是个一穷二白的门外汉,仅花了6年就成为后起之秀。
90年代国内基建及房地产高速发展,国际巨头纷纷合资建厂,吞噬了国内90%以上的市场。不过当时的合资产品还要从海外采购零件,本土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并不强。一旦有中国本土产品能实现国产替代,将会带来可观的利润。
三一重工看好这块市场,但没钱引进技术,只能自己琢磨,第一款产品就瞄准了应用广泛的混凝土拖泵。那时大多数的拖泵,调整排量都要花2小时更换零件。梁稳根找到资深液压专家易小刚担任总工程师,通过自主研发提高了产品的灵活度,施工方通过简单操作阀门就能改变压力值来控制排量,满足了国内复杂工况和高强度作业的需求。
在拖泵领域,三一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同在长沙的中联重科。中联重科的优势是种类齐全、可特制,那三一就重点突出产品的绝对性能。96年三一在混凝土输送泵比赛中夺得国内第一、国际第二,在海内外打响了名号。1998年,三一成功研发第一台臂架37米的混凝土泵车,超越了当时世界记录36米,从此逐渐打破了30米以上臂架泵车依赖进口的状况。这一年,三一重工年营收2亿,拖泵产品就贡献了70%的利润。2000年,三一重工拖泵及泵车两大产品市场份额均在40%以上,在国内排名第一,为研制挖掘机积累了资金。
三一挖掘机:凭服务弯道超车
2000年,三一重工的第一代挖掘机产品SY200面世,但是故障多、耐力差,质量不及卡特彼勒、小松、日立的成熟产品,就算价格低客户也不买。但当时的外资品牌在国内的售后服务并不完善,国内很多小型施工队花高价买一台挖掘机,一旦出故障就很难找到人维修,更换零件也要等很久,严重影响开工率。
于是三一在服务质量上打造差异化优势。基于 汽车 4S店的灵感,三一花重金打造6S店,提供客服热线,解决客户在挖掘机采购、保养、维修方面的痛点。2001年,三一开始在央视投放广告,品牌宣传发力加上价格优势以及售后服务,弥补了三一在产品质量上的短板,三一挖掘机逐渐打开市场。
与三一坚持自主研发不同,当时大部分国内同行都是找外企巨头合资建立挖掘机厂,这样虽然能够快速借力,但约束也很明显,比如合资后中方企业不得另行开展挖掘机业务;不得生产整机,只能供应配件;不允许保留自己的品牌等。而且外企对中方提供的配件也不断压价,摊薄中方的利润,随后又要求增资,一旦中方母公司无力追投,就会被稀释股份失去话语权。
徐工就吃过类似的亏。1995年徐工与卡特成立合资公司,原本徐工占股40%。但合作后,在连亏三年、产能未达预期的前提下,外方还要求徐工扩股追投,最终徐工无奈卖掉一半以上的股权,而且受限于竞业限制,自己无法开展挖掘机业务,只能眼睁睁看着三一重工占领市场。直到2010年徐工与卡特彼勒“分手”后,才大举进入挖掘机市场。
而此时的三一重工,在国内挖掘机市场已占据绝对优势。2011年,三一重工挖掘机销售2万台,销售额破百亿,以18%的市占率跃居国内第一,2012年三一挖掘机在无故障率、满意度调查中获得第一,摘掉了质量差的帽子。2020年以98万台的销量夺得全球销量冠军,超过第二名卡特比勒30%以上。
但是,销量领先并不代表全方位实力领先。2020年我国挖机平均吨位为155吨,三一作为国产龙头是159吨,略微领先其他国产品牌,但是与卡特比勒、小松接近20吨的水准还有差距。
三一起重机: 汽车 市场待发力
进入21世纪后,国家大力发展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大型交通、水利工程,高吨位起重机需求猛涨。当时徐工集团可以生产出吨位最高150吨的起重机,而高达300、400吨位的起重机则被日本神钢、美国特雷克斯和德国利勃海尔垄断。
三一重工2004年开始组建履带起重机研究所。2006年,400吨位的SCC4000型履带起重机下线,惊艳行业,2010年还参与了智利矿难抢救,获得“神州第一吊”的称号。2011年推出3600吨位的SCC86000TM,获得全球第一吊的称号。
三一虽然在大吨位履带起重机上取得成功,但在市场容量更大的 汽车 起重机领域则起步较慢。2012年,三一与国际起重机巨头帕尔菲格成立合资公司(各持50%股份),借助帕尔菲格的技术经验和营销网络,提升三一在起重机领域的短板。
目前在国内的 汽车 起重机领域,徐工50%左右的市占率常年保持第一,三一重工与中联重科各自瓜分25%的份额。
如何在广阔的海外市场再造一个“三一”?
工程机械由于与人口红利、市场红利、政策红利挂钩,体现出一定的周期性。譬如2008年的四万亿计划,导致2009-2011年工程机械需求明显提升,相关企业赚得盆满钵满。到2012-2015年,宏观经济进入调整期,消费需求透支,工程机械企业的营收则普遍腰斩,三一、徐工、中联重科在2015年的利润近乎于归零。
但随着企业对海外市场的开拓,以及“机械替代人工效应”趋势明显(人口红利减弱),工程机械行业未来的周期性会越来越不明显。三一重工这家行业龙头,存在以下几个长期增长点:
一是海外市场的潜在空间。相比于国际龙头卡特比勒和小松,三一在国际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20年其海外收入141亿元,占总营收的14%,其挖掘机在海外占有率仅为3%。2021年上半年中国出口挖掘机增长1074%,整体向好的大背景,有利于三一在国际市场突围,这也是其他中小型工程机械企业应该重点发力的方向。
二是产研-服务的一体化建设。坚持自主研发是三一重工能保持长期优势的根本原因,目前三一拥有多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多年持续将5%左右的营收用于技术研发。企知道专利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三一集团累计申请专利10278项,授权专利7613项,申请及授权数居国内行业第一。同时,三一在全球拥有1700+个服务中心,承诺2小时内到达现场,有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
当然,三一重工在大型挖掘机等设备领域还需要持续攻关。面对上游钢铁涨价减产,采购成本压力抬升,三一多次提价后是否能稳住销量?与此同时扩充产能又是否明智?智能化、无人化、电动化、节能环保的大趋势下,三一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又将如何接招,保住龙头地位?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